日前,有媒體報道“北京五大水系(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全遭污染”,引發強烈社會關注。《人民日報》展開實地考察,探訪北京水源地情況:地表水方面,“密云水庫水質常年穩定在Ⅱ類,符合國家水源地標準”;地下水方面,“作為飲用水源地的地下水均符合Ⅲ類標準”,東南部地區經自來水廠處理后也均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日前,有文章稱北京五大水系全遭污染,官廳水庫退出飲用水源地,作為重要飲用水源地的密云水庫有富營養化趨勢,消息引發社會關注。北京五大水系和密云水庫的水質到底如何?記者赴密云水庫進行調查,并采訪了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務局 制圖:張芳曼
五大水系均遭污染嗎?
五大水系103條河流,符合Ⅲ類以上水質標準的河長占51%
所謂五大水系,是指北京境內從東到西分布的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水系。
打開北京市水務局的網站,點擊“水質查詢”,就可以查到區域內17個重點湖泊、18座大中型水庫和五大水系103條河流(河段)自2007年以來的各月水質監測數據。數據經由北京市水務局和環保局雙方測量、比對,每月發布一次。
7月9日,記者通過“水質查詢”看到,比較新一期水質監測數據為6月18日發布的“5月重點湖泊、大中型水庫、河流水質”。隨機點開“5月大中型水庫水質”,可以看到,除官廳水庫為Ⅳ類、大寧水庫、桃峪口水庫無水外,其他水庫水質都為Ⅱ、Ⅲ類,比如密云水庫、懷柔水庫都是Ⅱ類。
依照《北京地表水功能區劃》,北京共有133個水功能區,目前共布設221個監測站點,涵蓋所有水功能區,每個月監測1次。根據2011年監測結果,符合Ⅱ類水質標準的河長1003.0千米,占總監測河長的46%;符合Ⅲ類水質標準的河長115.6千米,占總監測河長的5%。Ⅱ類、Ⅲ類水質河道占總監測河長的51%。
“分析水質不能一概而論,要把水源地和水環境分開,各個功能區都有不同的監測標準。”清華大學環境系教授張曉健說:“簡單來講,河流上游一般為飲用水源區,中游為開發利用區,下游為排水區。”
北京市水文總站總工程師黃振芳說,符合Ⅱ、Ⅲ類水質標準河道主要位于城市上游區域,多為山區河道、引水渠道和核心景觀水域,符合飲用水水源地標準;Ⅳ、Ⅴ類河道主要位于城市景觀水域,基本滿足景觀用水水質要求;劣Ⅴ類河道主要位于城市下游排水區,由于水資源緊缺,城市下游河道新水補充不足,加上城市排污的影響,造成這些河道污染較重。
張曉健說,五大水系的上游和中游問題不大,污染主要在東南部下游排水區域。北京缺水,沒有足夠的清水注入,排入的主要為中水和雨洪水,肯定達不到天然水環境的要求。
“水質監測實施‘一票否決制’,感官、理化、衛生學三類指標中只要有一項指標不達標,整體水質就不合格。”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張世清告訴記者。
飲用水源地水質如何?
密云水庫和地下水均符合國家飲用水源標準
北京水資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外調水、應急水源。根據國家相關標準,水源地的水質應為Ⅰ、Ⅱ、Ⅲ類水。據了解,密云水庫是目前北京唯一的地表水源地;官廳水庫在1997年就因入庫水量銳減、水環境惡化而退出飲用水源地,只作為京西工業和景觀用水水源。
根據全市水資源調配情況,密云水庫每天輸往城區的水量有所變化,近期每天在25萬—30萬立方米之間。密云水庫管理處副主任胡明罡告訴記者,為保護水源,密云早就停掉了周邊的污染企業,并加強水質監測。當下處于汛期,也是旅游旺季,密云水庫水質監測中心的技術人員每周都會出船,對水庫水面及周邊41個點采集水樣并檢測,還會加強檢測水體富營養化情況。“密云水庫水質常年穩定在Ⅱ類,屬于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
針對密云水庫水體營養化狀況,胡明罡說,任何封閉的地表水都有富營養化的可能,因為流動性不大,易長青苔等藻類植物。“現在是夏季,為了避免這種趨勢,我們會對密云水庫水體進行加密檢測,若發現某個區域的葉綠素水平高了,會出船進行機械除藻,并讓表層水和深層水進行交換,從而提高水的流動性,防止發生富營養化。水華一般在Ⅴ類水體中才會出現,密云水庫水體在營養化指標達不到Ⅱ類時就會出現預警,所以一般不會發生水華。”
據了解,北京市作為飲用水源地的地下水均符合Ⅲ類標準。張曉健表示,“北京地下水的水質很好,只有東南部地區的水質較硬,但經過自來水廠的處理之后均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準。”
人多水少難題如何解決?
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9%
數據顯示,2011年北京市平均降水量552毫米,形成水資源總量25億立方米。全市總用水量36億立方米,用水量與資源量缺口11億立方米。通過超采地下水、擴大再生水利用、增加外調水量等措施,供應本地新水26.4億立方米、再生水7億立方米、外調水2.6億立方米。據預測,2012年北京市可利用水資源量約24億立方米,供需缺口13億立方米。
“作為一個超大城市,北京面臨環境承載力的問題,水資源跟不上人口的擴張。我們的生活方式、產業發展不同程度都帶來了環境污染。”張曉健說。
水資源缺乏是不爭的事實,再生水成為北京產業發展和生態用水的主力水源。從2000年到2011年,北京的年污水處理量由3.7億立方米增加到11.8億立方米;再生水累計利用量已達41.7億立方米。2011年,北京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5%,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9%。張世清告訴記者,“城市河道、奧運湖和郊野公園等已把再生水作為主要補充水源,六環路以內總長520公里的52條河道70%以上用的是再生水。”
據了解,2009年北京啟動了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用5年的時間讓污水處理后達到地表水Ⅳ類的標準”,張世清說,到2015年,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要達到98%。“十二五”期間,全面完成新建、擴建再生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同時,加快老舊排水管網的更新改造和以城鄉結合部為重點的管網工程建設。
流域綜合治理是北京市進行水環境治理的另一大舉措。2009年起,北京陸續對北運河、永定河、潮白河三大水系進行綜合治理,開展河道生態濕地修復,推進沿河綠化帶建設,實施河道生態用水調度,有效地改善流域水環境、水生態。
針對違法排污時有發生的現象,張世清表示,“將對新增排污口進行溯源調查,對流域內違法排污、私搭亂接現象進行整治,依法整改不符合規范的管線,所有污水必須進入污水管道。”